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研究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监管资本套利(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RCA)的发展贯穿于巴塞尔银行监管规则的变迁始终.起源于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普适准则,但由于其实施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化,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要求也带来监管资本套利问题.Basel II还是没有解决该问题,资本监管套利仍是商业银行面临资本约束下满足监管要求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套利机制愈演愈烈,也是诱发2007-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巴塞尔III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生,旨在从银行个体和金融系统两方面加强全球金融风险监管,即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但是否能完全避免资本监管套利有待观察和分析. 2、以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起因是银行业为规避资本监管而进行各种创新.多数学者研究表明资本监管套利是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以监管资本套利为核心的银行监管套利行为进一步研究,以避免下一次危机的发生. 3、绩效考核压力下银行追逐监管套利,赚取监管"溢价",从而导致了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system)的大发展.中西方国家由于监管的侧重点不同,影子银行发展方式也完全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中外影子银行的概念、范围、活动主体、模式、对经济和监管活动的影响等进行清晰的界定和比较,以防止口径上的不一致而混淆视听. 4、加强对审慎监管内容框架的研究是当前金融学研究的热点.要构建完善的审慎监管框架内容,有必要全面透视被监管者-商业银行进行的各种监管套利行为,需要适时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并不断改进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达到金融监管和市场约束之间的平衡. 基于上述几点思考,笔者认为研究清楚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和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逻辑,对构建我国银行的审慎监管框架和货币政策的选择方面不但具有理论指导,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逻辑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逻辑架构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从套利的内涵和分类着手,将套利分为价格套利和监管制度套利,监管套利来源于监管制度、经济收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银行业由于本身的高杠杆率和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具有高风险和公共性的特点,因此,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角度出发,历来受到较其他行业更为严格的监管.正如Kashyap et al.(2008)所说,任何指挥和控制型的监管制度总会激励人们去摆脱这些规则的约束,即监管套利.故作者将银行监管套利列为研究的主题.明确了银行监管套利的概念,为对其进行更好的类别划分,就有必要说明银行为什么监管以及适用什么规则的监管?全球银行业广泛使用的巴塞尔监管规则的内容和变迁便进入作者的视野,监管规则明确,那么监管套利的类别也就基本清晰.由于在西方对银行的监管主要围绕着资本监管进行,中国的银行业监管部门也确立了对银行进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主要内容,因此,资本监管套利构成了中外银行监管套利的主要内容,对资本监管套利形成的动因、操作模式和作用机制、影响评价等成为论文的分析重点.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更多的是针对银行的存贷比管理和央行进行的信贷规模"窗口指导",围绕着信贷规模的套利活动,构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一大特点,成为另一主要的监管套利类型,因此信贷规模管控下的监管套利原因、表现形式、后果及影响等,构成论文的又一重点.不管是资本监管套利还是信贷规模套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借用脱离于传统银行的监管视野的影子银行来进行,由此有必要对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影响及监管进行研究,达到金融监管和市场约束之间的平衡,是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另一重点. 论文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逻辑架构. 论文第二部分由第二章构成,主要分析监管套利的内涵和类别,并从行为金融学、博弈论、监管俘获论、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理论的视觉论述了监管套利的必然性,虽然不同的监管阶段,有不同的监管套利内容,但金融套利活动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始终. 论文第三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分别论述资本监管套利、信贷规模套利和基于银行监管套利下的影子银行. 第四部分,由论文的第六章构成,为研究结论和展望. 论文结构图 〓 (二)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从客观角度出发分析监管套利表现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2、理论分析和实务观察相结合.综述监管套利和影子银行研究的文献及从行为金融学、博弈论、监管俘获和信息不对称等理论角度分析监管套利行为产生的必然性,并从具体实例加以验证. 3、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通过实证数据进一步验证和测度套利行为和影子银行活动对监管制度的挑战和对货币政策实施的溢出效应分析,对监管和套利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4、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套利行为在国际银行业中普遍存在,在次贷危机发生的初期更是发展到极致,在传统银行之外形成了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在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宏观调控的时期,套利行为也频繁产生,同样也形成影子银行.但由于中外监管的侧重点不同,中外的影子银行既有相似点,又存在较大差异. 三、主要观点及结论 1、监管套利则是指金融企业或投资者利用金融监管制度的差异或漏洞所进行的减轻监管负担或进行因监管制度的限制而不能直接进行的金融活动的行为.在监管制度、经济收益、时间上存在不一致时,监管套利产生. 2、银行追逐监管套利行为有其必然性,这可以从行为金融学、博弈论、"监管俘获"和信息经济学等理论角度对监管套利进行解释,虽然不同的监管阶段,有不同的监管套利内容,但金融监管套利活动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始终. 3、银行进行监管资本套利的动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合理避"监管税"的需要;最大化股东价值的需要;最小化融资成本的需要;应对未来特许权价值的需要;防止控制权转移,满足股东激励的需要. 4、资产证券化是西方国家监管资本套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危机爆发之前,由于证券化具有更有效的信贷分配、分散信用风险等重要作用,被认为是金融系统的稳定剂而受到普遍的欢迎.资产证券化与监管资本套利是一对孪生体,二者相辅相成,正是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运用为监管资本套利提供了温床,反过来,监管资本套利又促进了资产证券化的大发展.由资产证券化主导的监管资本套利是金融危机的一大诱因. 5、在新的监管环境下,中国银行业不得不面对强的资本约束.银行在进行风险资产调整的同时,也避免不了监管资本套利行为.这些套利行为体现在:"桶型"模式转换;临时增信;业务拆分;资产转卖;类证券化模式;虚假出售;表外业务创新. 6、由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对加权风险资产的度量存在着主观性和人为的可调整因素,即使监管部门和国际权威部门对计算规则再三修订,只要权重之间存在差异,银行总可以创新出将风险权重从高风险权重转移到低风险权重的产品或办法,尤其这些监管指标是由被监管者自主统计和申报.从监管资本套利的模式可以看出,银行的业务形态总是发生变化,监管资本套利也就不可避免.因此,监管部门在制定和判断对银行业的标准方面,就不能依赖或迷恋单一指标或某几项指标,而应形成总体指标判断,要将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流动性、资产质量、成本收入比等监管指标和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综合评价. 7、信贷规模套利是在我国尚未对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信贷进行管控,银行为追求绩效而产生的套利行为.产生原因如下:人民币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各种信贷管控;银行业绩考核的压力. 8、信贷规模套利的路径主要有:借助银行体系内部的渠道,如票据融资渠道、信贷资产转让渠道、同业代付渠道、理财产品渠道、委托贷款渠道、汇率利率渠道等;借助非银行机构渠道,如信托计划、非银机构(如券商、基金、保险等)的资产管理业务、委托债权和委托投资渠道等. 9、信贷规模套利会导致以下后果:一是信贷规模数据失真;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三是金融机构间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凹是导致资产价格泡沫,金融脆弱性和风险加大. 10、对中国银行业来说,由于监管更多的是针对银行的资本监管、存贷比管理和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再加上跨行业的监管分割和监管竞争,围绕着银行的信贷规模的套利活动和监管资本套利,构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一大特点.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不能仅仅以有无监管来区分,而更应该从影子银行活动的功能方面加以界定.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绝大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缺乏央行的流动性支持,因此,只要在受监管的银行之外,这个主体或载体的活动行使期限、流动性转换的功能,并进行信用风险转移活动,必然会放大其杠杆率,给银行提供监管套利的便利,就应将其归结为影子银行. 11、度量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应按照从初始来源的资金最终流向终端客产的路径,剔除中间链条之间重复计算来估测影子银行规模.按上述逻辑,笔者从资金投向来估计的2012年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10.26万亿,从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来估算,其数据基本也一致. 12、GSV模型给我国的证券化进程带来很多启迪.这就是市场的参与者对风险的预期很重要,是理性预期还是地方狂热(地方思维),其结果完全不同;投资者的财富和金融中介的初始资金更代表了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而投资者财富的大小,决定了总体风险被忽略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违约情况,金融机构的杠杆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因此,在证券化过程对金融机构杠杆倍数的控制和货币的松紧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13、为防范中国式影子银行所产生的风险,除了对银行业加强监管和规范外,更应该针对原因和动机在监管制度和监管内容上加以改进,以适应金融发展的变化.例如,淡化存贷比监管、取消贷款规模管理、加强对杠杆率指标的考核;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有序适度地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规化发展;做实资本和拨备管理;完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等指标,为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1、对银行监管套利的内涵和类别进行系统性论述,并根据中西方银行监管的重点差异,将论文的研究中心定位于西方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资本监管套利和中国以存贷比管理和信贷规模"窗口"指导为监管核心的信贷规模套利. 2、从行为金融学、博弈论、信息理论和监管"俘获"等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银行监管套利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做出了解释,说明监管套利是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适度的套利促进了金融的发展. 3、监管资本套利和信贷规模套利模式的一个共同点是影子银行为载体.由于08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对影子银行的识别和监管是最近几年的热门课题.本文分析了监管资本套利的动因和模式,对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套利的动因、路径和影响后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同时对中西方影子银行体系异同性进行了比较,并提出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不能仅仅以有无监管来区分,而更应该从影子银行活动的功能方面加以界定.评估影子银行的规模,应按照从初始来源的资金最终流向终端客户的路径,剔除中间链条之间的重复计算来估测影子银行规模. 4、是市场有效还是监管有效?通过对监管套利和影子银行的分析,本文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度"的把握,在监管套利和影子银行的萌芽和成长阶段可以适当鼓励,有利于金融的活跃和发展,但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监管部门必须正视和规范,引导其良性发展.GSV模型给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带来很多启迪,这就是:市场的参与者对风险的预期很重要,是理性预期还是地方狂热(地方思维),其结果完全不同;投资者的财富和金融中介的初始资金更代表了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而投资者财富的大小,决定了总体风险被忽略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违约情况,金融机构的杠杆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因此,在证券化过程中,对金融机构杠杆倍数的控制和货币的松紧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不足 监管套利和影子银行总是在规避现有监管准则的环境下发生,并始终与银行的常规性业务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和高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银行的创新是必要的,一些创新随着宏观环境和监管方式的改变,套利自然消失,但有些创新,例如资产证券化,当其创新无止境且不加以约束时,会对经济造成强烈的破坏性.因此,对监管套利和影子银行的数据统计、建模和风险识别显得尤为重要,但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的高成本导致难度很大,要准确度量监管套利和影子银行,并在监管有效和市场有效之间如何找出这个所需要的"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监管套利、监管资本套利、信贷规模套利、影子银行

作者:
张科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专业名称:
应用经济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学位年度:
2013年
导师姓名:
刘鸿儒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辽ICP备05015110号-2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