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清末民初《大公报》政治立场的转变(1902-1914)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中文报纸之一。该报具有很强研究价值和意义,虽然目前对于《大公报》的研究著作已经是硕果累累,但对于《大公报》在清末民初这一中国发生深刻变革时期的政治立场变化的研究依然有待深入。本文以《大公报》在1902年至1914年之间政治立场的转变为切入点,力图描绘《大公报》政治立场转变的轨迹,发掘出同时期报刊舆论的变迁。1902年《大公报》正式创刊后受其创刊人英敛之影响下便显示出亲维新派的政治立场,主要表现在宣传君主立宪,要求光绪皇帝归位。1905年日俄战争后,实行君主立宪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共识。清朝启动预备立宪后,《大公报》为君主立宪奔走呼号,急切地盼望能够尽早实行立宪。此时的《大公报》与立宪派的联系愈发紧密,并逐渐成为北方最具有影响力的立宪派报纸。而当立宪派发动国会请愿运动后,《大公报》也深度地参与其中。武昌起义后,《大公报》极力反对革命。在清朝覆灭已成定局时,《大公报》以调和主义者自居,要求保留君主制,行“虚君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大公报》政治立场无奈地转向民主共和,但该报是有保留地接受民主共和制。《大公报》不接受由国民党所主导的民主共和,其政治立场更倾向于立宪派化合而来的政党或者袁世凯的北洋系。宋案和二次革命爆发后,《大公报》抨击国民党发动革命破坏民主共和。当袁世凯逐渐破坏民主共和建立起独裁统治,《大公报》才彻底背弃了袁世凯。《大公报》政治立场的转变受到政治、经济、社会舆论、自身编辑群体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由于《大公报》明显带有立宪派的色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立宪派的利益和态度。梳理《大公报》政治立场的转变过程后,本文认为无论时局如何变化,《大公报》不变的是其“伸民权”的政治内核和盼望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憧憬。

作者:
张海鹏
学位授予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年度:
2019年
导师姓名:
李学智
中图分类号:
G219.29;K25
关键词:
《大公报》;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政治立场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辽ICP备05015110号-2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