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河南省鹤壁市民俗博物馆改建设计

科技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生活方式更替速度大大加快,“新事物”加速变成“过去”及“历史”。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的繁荣推进了民俗博物馆的建设浪潮,全国大中城市的民俗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已形成规模且受到好评,反观二三线城市民俗博物馆建设呈现出“不专一”甚至“空白”的状况。纵观如今,民俗博物馆的发展同样备受考验,展品的“雷同”及展出形式的单一等,使得民众与民俗博物馆的距离拉大。因此,如何使得民俗博物馆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实现民俗博物馆学术的“多元化”及“差异性”,体现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尤其是拉近民俗博物馆与民众的距离,让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和“工匠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今民俗博物馆建设及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民俗博物馆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方式,发展地域性民俗博物馆的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案例,为下面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及设计基础。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地域性民俗博物馆建设为基础,提出数字化建设及生态化建设的发展需求。第三章、第四章为研究设计的主要部分。先对项目场所的地域文化特征、场地自然、地理、现存条件的分析,对设计概念元素提取做出说明,从而对具体空间分区布局、人流动线、装饰细节、外立面改造及材料与科技在空间中的运用,进行具体的阐述。第四章为结论与展望部分。综合以上的研究,结合具体设计,对河南省鹤壁市民俗博物馆改建设计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民俗博物馆的发展进行展望。本文通过以河南省鹤壁市民俗博物馆改建设计为例,从互联网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思维角度,通过理论研究、考察研究、对比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的方式,分析地域性民俗博物馆存在的问题。以致力于在合理的经济条件下,通过量体裁衣的设计,去探索适应目前民众需求的民俗博物馆空间建设模式。研究紧扣民俗博物馆的空间构成特征,以及既有建筑的结构现状和改造设计规范,深入探讨民俗博物馆的功能与形式更新策略和方法。总结出未来地域民俗博物馆新的发展方式及方向。

作者:
王琳琳
学位授予单位:
大连工业大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年度:
2018年
导师姓名:
顾逊;李想
中图分类号:
TU242.5
关键词:
民俗博物馆;地域性设计;改建设计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辽ICP备05015110号-2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