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论朱熹《孟子集注》中的理学思想

《孟子集注》是朱熹通过经典诠释建构理学思想体系的代表作品。中唐至宋的儒学复兴和孟子升格运动是《孟子集注》产生的最为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而朱熹对时代问题的自觉,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以及主观上付出的努力也是《孟子集注》产生的关键条件。在《孟子集注》当中,朱熹全面阐发了他的理学思想。在理气之论中,朱熹利用对“理”“道”“天”三个概念的诠释从全体之理、事理、伦理、性理四个方面建构了他的理本体;利用对推“不忍人之心”与“博学详说”的诠释阐发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利用对“浩然之气”论和孟子关于“性”“命”的讨论的诠释阐发了“理气二分”思想。在心性之说中,朱熹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在理气论的框架下讨论人性问题,并对“性”作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朱熹从天命之性来理解仁、义、礼、智,对四者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并确立了“仁”在四者中的最高地位;与此相关,朱熹揭示了“心”“性”“情”之间的关系,进而发挥和完善了张载提出的“心统性情”说;从心的发动的角度来论心性,朱熹利用对《孟子》文本中“四端之心”“赤子之心”“性善论”等方面的诠释阐发了“未发已发”的思想。在知行之辨中,朱熹区分了认识的性质与阶段、讨论了知行关系并详细论述了“格物穷理”这一关于认识的核心观念;朱熹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涵养工夫的重要意义,他将孟子的“存心”转化为“主敬”,并从“省察此心”“精一其心”“寡欲养心”三个方面来概括主敬涵养之道。在格物穷理和主敬涵养的基础之上,朱熹以“天理”“人欲”对言,提出了“天理人欲,同形异情”“天理人欲,不容并立”的观点,并最终主张“遏人欲”“存天理”,为人在现实社会的行为方式提供根本的依据。《孟子集注》是朱熹诠释《孟子》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展现朱熹理学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孟子集注》不仅全方位地阐发了朱熹理学各个部分的深刻内涵,而且建构起了其理学思想的逻辑框架,清晰地呈现了朱熹理学的思想图景;朱熹之后,《孟子集注》的思想为其后学所继承,陈淳和金履祥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明中期之后,王阳明、戴震等思想家借助批判《孟子集注》来反对朱熹理学,进而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孟子集注》在朱熹理学建构过程中居功至伟,对其理学倾向的辩难是推动儒学、《孟子》诠释学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
张启磊
学位授予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年度:
2018年
导师姓名:
彭启福
中图分类号:
B244.7
关键词:
朱熹;《孟子集注》;理气之论;心性之说;知行之辨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辽ICP备05015110号-2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