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面孔异族效应的ERP研究:识别电位效应

面孔识别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对面孔异族效应的研究更具跨时代、跨文化的意义.前人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本族面孔的识别比对异族面孔的识别更快并且更加准确,这种现象叫做面孔的异族效应.对面孔异族效应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但是,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面孔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问题还没有一致的说法.已有研究发现,在200ms左右诱发的脑电反应能够反映面孔异族效应.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识别电位由于其出现的时间窗口以及诱发的范式的优势,在帮助本研究回答面孔异族效应相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识别电位(Recognition Potential,RP)是反映视觉识别的一个重要脑电成分,它是人们在观测到面孔或其它可识别刺激时在枕颞叶出现的脑电负波,大约在200-250ms左右达到峰值.本论文以识别电位为反应指标来探讨面孔异族效应的认知机制.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明确的种族分类任务,使用经典的快速流刺激范式,考察中国被试在识别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时诱发的识别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实验二采用种族分类无关任务-方向判断任务,采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范式,考察中国被试在没有种族分类导向时识别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诱发的识别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在实验一和二的基础上,研究比较了不同任务下不同种族面孔的RP效应.实验一的研究结果显示,种族判断任务下,被试判断异族面孔显著快于本族面孔,不同种族面孔诱发的波幅有差异.实验二的研究结果显示,方向判断任务下,不同种族的判断没有差异,不同方向的判断存在差异.结合两个实验的研究结果,我们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面孔异族效应的行为反应指标以及正立面孔的RP波幅受到任务的调制.研究揭示了RP晚成分可能反映了面孔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

作者:
蔡秋菊
学位授予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
专业名称:
心理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年度:
2016年
导师姓名:
翁旭初;张烨
中图分类号:
B842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面孔异族效应;识别电位;快速流刺激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辽ICP备05015110号-2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