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大众文化中的"三俗"现象研究
The Research of Vulgar Phenomenon on Chinese 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诞生于西方工业社会,并且日渐在西方世界占据了文化霸主的地位.在我国,伴随着改革开发之后市场经济的兴起,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革新,同时全球化浪潮的袭击,"大众文化"迅速在我国崛起,并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在这些趋势当中,"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引起了政府以及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中的"三俗"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在绪论中,本文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本文的选题来源于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如何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行的第二十二次的集体学习内容,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同时本章节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如国外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伯明翰学派对于大众传媒在文化研究中的地位的研究内容,以及近些年中国学者对于本土大众文化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内容包括如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的产生背景,大众文化同高雅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区别,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的市场要求和商业原则使得其注定是平庸和雷同的,大众文化以独特的参与方式来对抗主流意识的控制,大众文化产品具有有无深度、模式化、易复制的特点,大众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区别和联系等,通过对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大众文化论述的研究,本章节认为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虽然经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流派的解读和研究,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正是基于这种多样化的视角,下文的研究和论述方能较少受到限制的开展和进行.第一章是对本文核心概念"大众文化"的界定.首先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探究,大众文化最初发源于20世纪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它是一种随着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这些大众媒体的产生而出现,并且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同时本章分析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的联系和区别,主流文化是以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表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它是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精英文化是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的创造主体,常常关注于思考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这样深刻的问题,是一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重要但是受众较小的文化;通俗文化是一种来源于民间艺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并且直接反映了民众自发的、原生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表现的质朴而目的单纯的文化;大众文化与以上三种文化形态都存在着明确的区分和联系,它是一种大众消费社会的产物,产生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承载来进行传递产品的文化,大众文化的目标是为大众消费而制造的,其本质上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产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本章节论述了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概述、发展概述、发展历史以及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在我国的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型都市中曾经短暂的出现了大众文化的繁荣现象,之后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大众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蛰伏,直到上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国门打开,大众文化才再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并且具有了其新的发展特点,本章节主要通过事例和总结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大众性和通俗性、流行性和传播性等特点.第二章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对大众文化中的"三俗"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庸俗"、"低俗"、"媚俗"的具体表现,庸俗是指那些打着文化多元化的旗帜,实质上做着浪费社会资源的事情,其传播制造者往往抱着一种机会主义者的心态,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做法,利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庸俗现象的危害是使社会文化领域呈现出一种虚假繁荣的局面;低俗是指那些突破社会公众的道德底线,污染着公众的听觉视觉,以暴力描绘、言论侮辱、色情作为卖点来吸引读者的文化作品,低俗现象的危害在于毒害青少年心理,诱导犯罪行为发生,破坏社会公德、污染语言环境甚至于激化社会矛盾等.媚俗现象既包括媚俗于公权力,对于政府的行为百般奉承和阿谀,也包括曲意迎合于大众的不良嗜好,媚俗的危害在于不顾法律规则,不管是非曲直,一味的推波助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激化社会矛盾,只为谋取非法利益.基于以上分析,本章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列举和讨论了大众文化中的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广告媒介中的"三俗"现象,这些低俗内容包括为了吸引读者,在新闻报道中采取虚夸性质的标题,在新闻内容中缺乏道德感,对于新闻中的受害者缺乏同情,对于犯罪案件的报道全力描摹其细节,以一种取乐的心理而不是一种客观报道事实的心理来从事新闻工作;在娱乐节目中模仿港台低俗节目,以对人的挖苦捉弄来取笑于观众,采用不加节制的低俗语言来互相挑逗辱骂,严重污染电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在网络媒体上色情泛滥,宽松而缺乏管制的网络环境更是成为了低俗现象发生的温床;在广告媒介中广泛采用低俗的广告创意,或者采用重复的声音图像刺激来迫使观众记住其产品,或者采用明星代言,夸大其产品效果,使用暗示性语言等来激发观众的购买欲望等,以上种种低俗现象,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品味.第三章分析了"三俗"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媒体自身缺乏自律及责任感、政府监管措施及法律不完善、受众文化需求的导向作用等,例如现在的媒体都采取商业化运行措施,其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直接与其经济利益相关,因此媒体对于大众趣味一味过度迎合,丧失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性,在文化传播中普遍带有"三俗"内容,追求夸大性、爆炸性、轰动性等传播效果,只为吸引读者和观众;其次虽然我国颁布的法律中有一些涉及大众传播的规则条款,但都是零散的分布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面对严峻的反"三俗"的文化任务,政府监管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指导,因此导致了在市场经济和传媒竞争日益加剧的条件下,这些法律和监管上的漏洞这给文化传播的低俗化提供了空间;最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文化界普遍认为占有市场的本质就是占有受众.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受众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而受众作为普通的大众,往往存在着诸如猎奇心理、取乐心理、比丑心理等低俗倾向,媒体一味迎合受众的这种需求心理,成为了"三俗"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三俗"现象的治理提出了建议,首先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点,媒体从业人员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运用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事物、观察事物,在新闻工作中务必正确全面的理解新闻职业精神,杜绝以片面和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对于在新闻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与失误,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好监督的工作,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新闻观的正确理论指导,以科学的新闻传播观念来教育全体新闻工作者;其次是强化传媒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当前我国传媒人职业意识缺失的问题不容乐观,加强对传媒人教育非常紧迫的,对传媒的教育既然要要培养人文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再次是增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受众作为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和广大媒体的商业目标,其需求素养是媒体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辨别能力,提高其文化修养水平,提高其对低俗化信息的辨识能力和对不健康文化的抗腐蚀能力,在全面反"三俗"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最后是构建全面而系统的监管机制等,良好文化气氛的养成离不开完善而规范的监督机制的运作,对于大众文化中的"三俗"现象,媒体的自我监督和政府法律法规的监督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将这些监督机制构建起来,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
王娜
学位授予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年度:
2012年
导师姓名:
韩源
中图分类号:
G122
关键词:
大众文化;消费社会;"三俗"现象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辽ICP备05015110号-2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