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古兰经》的翻译与误读

1141-1143年,法国克吕尼修道院院长"尊者彼得"来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伊比利亚,并在托莱多召集一批熟识拉丁语与阿拉伯语的学者,肩负起将阿拉伯经典文献翻译成拉丁语,进而抨击伊斯兰教信仰、为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提供道义支持的重负.在"托莱多学派"出产的诸多作品中,凯顿的罗伯特翻译的《古兰经》,不仅首次将这部伊斯兰教经典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更是在之后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西方认识"萨拉森人"及其神秘宗教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关于《古兰经》罗伯特译本的诸多问题,至今仍是西方史学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从"解读"与"误读"两个部分入手,深入分析这一影响深远的译本,并将其置于十字军东征的时代背景中,探索其背后反映的伊斯兰教世界和基督教世界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伪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Lex Mahumet pseudoprophete)由罗伯特执笔翻译,于1141至1143年间成书,是欧洲中世纪乃至早期现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古兰经》西方语言译本.客观地讲,这一出现最早的完整译本翻译质量超越了多数后来者,体现出欧洲基督教文化精英对东方文化认识的进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译本中对于伊斯兰教信仰及先知穆罕默德的肆意诋毁延续了中世纪宗教论战(polemics)的一贯风格,主观恶意丝毫未减.本文通过评析拉丁文《古兰经》以及彼得撰写的托莱多作品集总序《萨拉森异端概要》(Summa totius haeresis Saracenorum)对于伊斯兰教教义与阿拉伯文化的多重误解,尽可能地将12世纪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文化认同真实重建.文章的最后承认十字军东征运动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世界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强劲动力,并深化了西欧文化精英与平民对阿拉伯文化的理解,颇具进步性的《古兰经》拉丁文译本便是很好的例证.然而出于种种未知的原因,这种跨文化交流让误解逐渐消除,却无法令两种文化相互间的敌意淡化.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对立,直到今日都是困扰着国际政治的敏感问题.

作者:
刘旭
学位授予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专业名称:
全球史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年度:
2012年
导师姓名:
夏继果
中图分类号:
B961
关键词:
《古兰经》译本;穆罕默德;尊者彼得;凯顿的罗伯特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辽ICP备05015110号-2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