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太平洋1664.5m*394.3m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研究
金枪鱼围网是现代金枪鱼渔业中捕捞效率最高的方法,主要捕捞对象为鲣鱼和黄鳍金枪鱼,渔获量占整个金枪鱼渔业总产量的60-70%。我国大陆于2001年开始发展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至2006年底,已有9艘金枪鱼围网渔船在中西太平洋生产,年产量达到52744吨,约占我国金枪鱼渔业总产量的一半。由于我国大陆金枪鱼围网渔业历史较短,捕捞技术水平与主要渔业国家和地区(我国台湾省)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捕捞起水鱼群空网率高。作业技术水平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合理利用公海金枪鱼资源的瓶颈。
作者于2006年10月-2007年2月随上海水产集团“金汇6号”和“金汇3号”金枪鱼围网1渔船出海,执行“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捕捞及渔情预报研究”项目,使用TDR-2050仪器,测定和记录了金枪鱼围网沉降过程,并用温盐深剖面仪XR-620和Aquadopp型三维海流计等测量所在渔场的海洋环境。本文利用海上实测数据,对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进行分析,并使用ATUCAD6.0,3DMAX8.0和Premiere8.0等软件对渔具沉降过程进行演示。为改善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提供基础数据,为提高金枪鱼围网捕捞效益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
(1)沉降深度
在投放网具到开始绞收括纲之前,网具属自然沉降过程。在这一阶段,离取鱼部约420m位置下沉最快;至开始绞纲之前,靠近网翼两端的下纲基本上处于40-80米水深之间,变化不大,而网具中部下纲则处于较深的水深,并有较大的波动。上纲绞收完毕后,网具继续下沉。网具中部的沉降深度最大,平均达到103.0m,位置离取鱼部约748-911m之间。
(2)沉降速度
网具各部位的自然沉降速度是不同的。从放网至绞收括纲之前的这一阶段,下纲迅速下沉,网具中部、取鱼部和后网头的平均沉降速度分别为0.18m/s、0.09m/s和0.36m/s。取鱼部最慢,网具中部次之,后网头最快。在放网过程中,网具各部位的沉降速度均呈慢-快-慢的方式进行。网具各部分在入水后前5米内,平均沉降速度最大;自然沉降阶段,网具各部分沉降速度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后网头沉降速度变化幅度较网具中部和取鱼部大。绞纲沉降阶段,网具中部平均沉降速度随深度的增加继续减小,在接近到达最深深度时刻,沉降速度波动较大;前后网翼平均沉降速度变化没有规律。取鱼部各水层平均速度95%置信区间较大。
(3)围网最大沉降深度和鲣鱼适温层关系
鲣鱼和黄鳍金枪鱼的最低适合水温分别为17℃和18℃,相应中西太平洋188-204m水层的水温。据实际测定,中西太平洋温跃层下限水深一般为220-270m,下限温度为10.52-12.65℃。1664.5m×394.3m围网的理论最大沉降深度为231米,超过鲣鱼和黄鳍金枪鱼最低适温水层。但是,在实测的捕捞起水鱼群的17网次中,12网次的最大沉降深度没有达到17℃等温线的最浅深度(163.92米);16网次的最大沉降深度没有达到17℃等温线的平均深度(187.62米);测定的最大沉降深度212.0m,也没有达到17℃等温线的最深深度(203.79米)。从各网次的数据来看,网具均没有充分展开。因此作业过程中网具在完成包围前,有必要增加“待网”时间,以利网具的继续下沉。
(4)各因素对网具沉降的影响
通过对比各网次网具的沉降性得出,流速愈大,愈不利于网具沉降;括纲愈长,愈有利于网具沉降。但相同条件下,两翼受括纲影响较大,适当减慢绞纲速度有助于,网具两翼的下沉到更深的深度。
包围时间与风向角、流向角、风力和流速的相关系数为0.5037、0.5236、0.0567和0.1960,所以风向角与流向角对围网包围时间影响较大,而风力与流速对围网包围时间影响较小。投网时风向角、流向角越小,则完成包围圈需时越短。即越顺风顺流时,完成投网需时越短。
- 作者:
- 王春雷
- 学位授予单位:
- 上海海洋大学
- 专业名称:
- 捕捞学
- 授予学位:
- 硕士
- 学位年度:
- 2008年
- 导师姓名:
- 许柳雄
- 中图分类号:
- S973.24;S965.332
- 关键词:
- 中西太平洋;鲣鱼;金枪鱼;沉降性能;围网渔业;渔情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