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全部 主题 学科 机构 人物 基金
词表扩展: 自动翻译: 模糊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分享到:

庄子心学研究

“心”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以“道”为标准,“心”具有两重性,其基本样态可划分为合道之心与不合道之心,它们分别指称心的本然状态和非本然状态。心与性的关系体现为性与本然之心的关系和性与非本然之心的关系。本然之心与性是一致的、无矛盾的,非本然之心与性则不相融合、互相矛盾。非本然之心违反人之本性,如果人们陷于其中而不知自拔,则会戕害于性。因此,心性之修养最终落实在克服、超越心的非本然状态而使之达于本然状态;为实现这一目标,庄子倡导“安命”与“乘物”。心和气在庄子哲学中是互相贯通的:从气的角度观心,可以看到气对心的影响;从心的维度看气,可以知晓心对气的自主性与灵动性。进一步而言,如何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心平气和的目的,是庄子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心与形共同构成生命的现实存在,然而对人而言,心重于形,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并且心乃是不死的存在。基于形体对心灵的束缚以及心在生命本质的层面之于形体的重要性与优越性,庄子提倡弃形从心、忘却形体的存在。心与形都同时兼有化与不化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心知分为感性之知、理性之知与神明之知三种不同的种类:前两种乃世俗小知,后一种乃神明真知。心若要获得对“道”的认识即神明真知,就要做到虚、一、静。苟子所言的“虚壹而静”与庄子所言之虚、一、静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与差异。心灵有着不同的境界:从“有有”到“有无”,再到“无无”,最后进至“无有”,心灵在此过程中显示出四种境界。心灵在此四种境界中分别表征出的样态是:“心灵之困”、“心灵超越”、“心灵之忘”与“心灵逍遥”。在社会治理方面,庄子在批判儒家以仁义论心的同时,提出了天下的统治者所应具备的理想之心——无为之心,并指出至人实践治道的总原则是“用心若镜”。

作者:
刘涛
学位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专业名称:
中国哲学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年度:
2007年
导师姓名:
陆建华
中图分类号:
B223.5
关键词:
庄子哲学;心学;社会治理
原文获取
正在处理中...
该文献暂无原文链接!
该文献暂无参考文献!
该文献暂无引证文献!
相似期刊
相似会议
相似学位
相关机构
正在处理中...
相关专家
正在处理中...
您的浏览历史
正在处理中...
友情提示

作者科研合作关系:

点击图标浏览作者科研合作关系,以及作者相关工作单位、简介和作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发文刊物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情况。

主题知识脉络:

点击图标浏览该主题词的知识脉络关系,包括相关主题词、机构、人物和发文刊物等。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 用户帮助| 辽ICP备05015110号-2

检索设置


请先确认您的浏览器启用了 cookie,否则无法使用检索设置!  如何启用cookie?

  1. 检索范围

    所有语言  中文  外文

  2. 检索结果每页记录数

    10条  20条  30条

  3. 检索结果排序

    按时间  按相关度  按题名

  4. 结果显示模板

    列表  表格

  5. 检索结果中检索词高亮

    是 

  6. 是否开启检索提示

    是 

  7. 是否开启划词助手

    是 

  8. 是否开启扩展检索

    是 

  9. 是否自动翻译

    是